t55p1356

#明纪实#我认识的两位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方面的学者,两位年龄相仿、专业一致,又都

#明纪实#我认识的两位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方面的学者,两位年龄相仿、专业一致,又都是在所谓重点高校讲新传、讲公关,

一位讲话特朴实,很少慷慨激昂地,经常用的口头语是“讲真”,我甚喜。他还经常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和反映学界动态,如他刚刚说的:刚刚网约车的司机说他所在的民营企业发不出工资了,他现在每天至少要跑6个小时的网约车,还要按时上班!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真心不易!这位学者表述的与我乘网约车与师傅们聊天,听到的情况完全一样。学者眼睛向下,关注民生当是常态,眼下显贵……

另一位风格和状态与前一位完全不同,给人感觉更像官员或是刚入行的宣发人员。例如在一个业务研讨会上,他说中国的某某教育,在全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,早已经超越学科的界限,超越某某学科、某某学科、某某等学院派课堂,在党校、行政学院、高端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。中国某某教育同仁必须达成这样的共识,用某某教育来服务国家、服务企业,就是完善某某教育行业!当抓住时代机遇,砥砺前行!其势应若水,善利万物而不争,纵遇千般阻隔,亦能奔流不息、浩荡向前;其形当如空气,充盈天地而无处不在,润物无声却滋养众生;其质须似土壤,厚德载物而脚踏实地,以深沉之力哺育新苗,助其扎根生长、枝繁叶茂………

我的天!我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不大像学贯中西、名校名导的语言表达呀。可以热血沸腾,然不可以空话连篇;可以肯定成绩,然不可以没有反思,更不可以夸大事实,文过饰非。二者比较,我更喜欢第一位学者,冷静、客观、智慧,且关注民生,与人间烟火相连。

我希望年轻的学者们少些咋咋呼呼、少些慷慨激昂,把这种劲儿用到钻研学问上,用在思考问题上,用在反思自身上,为成为一代大师奠定坚实基础。